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

九九重阳一贯道敬老大会2

我们道会对外展现如何敬拜老前人的礼仪





献茶


杨老点传师及她的晚辈





各位老前人及市领导的合影




我与领导的合影^^

九九重阳节敬老活动1

大会会场

会前接待任务




各位点传师及领导的发言





颁奖时刻


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

2009年8月8日南台灣水災 共同的努力!

2009年8月8日南台灣水災 远在地球另一端尊敬的道亲们努力进行善后工作






进行的义卖活动
在总会我们举办的祈福活动

澹泊名利.充實自己

工業社會除了忙碌而外,便是偏重物慾及名利權勢。一些人常常認為「沒有我不行」,而且「只有我最行」,說穿了這是一種虛榮心作祟的心態流露。人們雖然在物質方面、資訊方面獲得了滿足,但其在精神建設方面,卻顯得空虛而無所依託,加之若無任何宗教信仰,每易形成偏失,一副夜郎自大的行徑,讓人看了格格不入。坊間我們經常可以看到,有人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,彷彿是很「有辦法」的人,這種不甘寂寞的心理,養成了高傲態度,只要別人對其稍微不好,立刻生氣變臉,與人對立,難以容下別人意見,這一狂妄自大的態度,正是現代講求協調溝通的大患,也是EQ(情緒商數)的致命傷,值得吾人引以為戒。由於家庭教育的鬆弛及失敗,孩子們自小便未養成謙虛的美德,為人父母者若不在其小時候勤加陶冶,任其放浪形骸,自尊自大,將來長大定型後,便悔之晚矣!以自我為中心的任何思想、觀念、行動、習慣都是不智的。我們應該培養「為別人設想」的胸懷。很多事務如果換個角度去考量,退一步海闊天空。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,才能獲得更多的友誼和人脈。一貫道道場中,向極重視助人、謙讓精神的培養,各位前賢以身作則,為我們留下了榜樣楷模,以身教代替言教,值得吾人效法學習。家庭教育功能不彰,學校未能重視德育,社會瀰漫一片現實風氣,無形中令人變得自私自利,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,於是一般人昧於明哲保身的觀念,鄉愿成習,錙銖必較,動輒揮拳,因小失大。只重自己的利害,不管他人的感受,道德低落,影響社會至深且鉅,多少罪惡因此而生。這並非一朝一夕所形成,亦非一蹴可幾能夠改善的。其實,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。有些人就是常常在這公與私,天與地之間掙扎。太過於在意自己的得失與虛名,多方逢迎,攀龍附鳳,這樣實在是很可悲。因為,名譽權位,並非人生快樂的源泉。為了爭取名譽地位,明奪暗搶,勾心鬥角,往往損及人道天理,終至愧疚終身,實在得不償失。放眼社會,不少人都在爭名奪利,爭得頭破血流,天昏地暗,有些因此而身敗名裂。古人說,人之患在好名,好為人師。爭名必須以德品學德識為基礎,名副其實,才是真正受人敬重的人;否則徒擁虛名,胸無點墨,就是有了很高很大的名聲,也是虛妄的,沒有根基的聲名,很容易被人戳穿。然而人們往往為名所困,亦為名所害,因為有了名的牽絆,無法按照自己的興趣和信仰修身行事。我們不難看見,有的人為了虛名,深怕破壞自己建立的「形象」,有時走路都要裝出一副四四方方的樣子,勉強自己做假仁虛義的事,完全破壞了誠信精神。有人扛負著名位,馱著重擔,步履蹣跚的向前徐緩的走去,任憑世上有多美好的景色,無暇他顧,任憑人間有多真情的感受,也無法分饗,彷彿是一個任人安排的傀儡。活佛師尊曾慈示吾人:要想學道,就先要破這個「名」的關卡,才能夠有契機。不要追求名,不要追求利;若要追求名,也要求萬世的名;若要追求利,也要求天下的利。一般人所追求的名利,多半是空虛的名,短暫的利,這些虛名暫利,無法持久,恰似鏡花水月,過眼雲煙,當繁華落盡時,完全是一場空。沒有根基的名位財富,雖然令許多人目盲心狂,然而並非是人生值得追求的東西。一貫道弟子不尚虛名,澹泊名利,以務實的態度,修道渡眾,富貴於我如浮雲。吾人知道名利完全是一場空,因此,無須執著,隨遇而安,努力充實自己,唯有修道、悟道才是最有意義的事。希望大家不受名韁利鎖之苦,做一個快樂的修道人。

發揚禮讓精神

我們一貫道道親,講求禮節,大家彬彬有禮,是讓人最樂道之事。我們行事處世有禮節、有禮貌,均由內心修起,蘊涵的意義是:做人不能做表面工作,修道更是如此。禮者,恭敬表情之正身,故凡人世事,均應有規規矩矩之狀態,並應有堂堂正正之行為。自古至今,禮有上至國事之大禮,下至民間之俗禮,舉凡國家之政治、社會之安寧、民間之風俗,均以此為立身修行之本。若人不知禮不為人生,有禮即生,無禮即死,所以,事有禮即成,無禮則敗,擴大引申,國有禮則盛興,無禮則亂亡;家有禮則繁榮,無禮則衰落。一貫道道親,對「博學於文,約之以禮」,以及「禮之庇身」的體認與感受,應是最深。中國文化除經學而外,便以禮為重心,中國自古以來,素有「禮儀之邦」之稱,中國人注重禮教,自古已然。不學禮,無以立。孔子處於世道人心衰微的春秋時代,社會混亂,綱紀敗壞,故特別重視禮。何謂「禮」?禮記樂記云:「禮節民心,樂和民聲。」青年守則說:禮節為治事之本,實在有其道理。禮之用於品節儀文,而以節制人的外在行為,使合理而不違背人之天性。禮記篇中說:「禮者天地之序,樂者天地之和,大禮與天地同序,故樂之無怨,禮之無爭。」,告訴我們在天地萬事萬物之中,唯有禮才能使人勿爭。禮讓是中國人素有的修養,表現在日常生活中,可以消弭紛爭於無爭於無形,流露中國人的謙虛美德。道中前輩一再提示我們,寧下勿高,寧人負我,我不負人,遇到有爭議時,只要有禮讓的心懷,便不會有衝突爭執。我國禮教豐實,處處流露了人性的光輝。而禮讓也是現代社會必須具備的修養之一。行者讓路,耕者讓畔,自古蔚然成風,所以民德歸厚矣。現代人忽略了此一修養,事事計較,遇事必爭,所以糾紛迭起,訟源訟累不斷。因此,使我們意識到,發揚禮讓精神,有其必要。禮讓是消弭的試金石,要想社會安和樂利,發揮禮讓精神,刻不容緩。一貫道道親,以禮為先,一向極為重視禮儀,希望我們大家共同維護此一傳統美德,進而發揚光大,由我們一貫道道親帶頭,深入社會每一角落,起示範作用,讓我們的社會更和詣、更溫馨。

如何渡化教人

一貫道道親自己修道後,深體修道的圓滿俱足,無論個人工作、事業、家庭、人際關係等各方面,均有長足的進步,因此,更欲令認識的親友,同霑法益,希望引領其求道,用心良苦,值得讚譽。然而我們在渡人求道修道時,說話的藝術及技巧,非常重要,成敗往往在此,爰將個人的體會,略述如下,聊供各位前賢道親參考:一、心誠氣溫,措詞委婉最動人:既然誠心助人求道修道,在用詞上必須委婉動人,切忌帶有命令或交辦的口吻,應以溫和的語調,向其介紹一貫大道的真諦。不時加入一、二實例,印證求道的實益。有時不妨陪同其訪視修道家庭,以現身說法,最能獲得認同及肯定。道中實例很多,俯拾即是,此時便須細心選擇,以與當事人家庭背景相當者最好,當然也要顧及到路途遠近方便。我們希望以誠懇的態度,婉轉的語調,贏得信賴。在交談時,不宜理直氣壯,這不是在辯論會上。縱然是與人辯論,也要理直氣和,以優雅的語句,令人折服。因此,我們認為此時必須注意說話的語句,設法盡量委婉、動聽、懇切,音量適中,娓娓道來,讓人欲罷不能,這便成功了一大半。二、交談時專心注視對方:談話貴在誠懇,注視對方表示自己的專注。絕對不可顧左右而言他,或者中間打斷別人的話。有些人根本沒有耐心聽對方說完,不時去接聽電話、喝茶、上廁所等,這些都是不禮貌的舉動,最易引起對方反感,試想渡人修道的成果,怎能落實。注意對方說話,是最基本的禮貎,而且應該適時做一些肢體語言配合,如點頭表示認同,微笑表示讚美,凝重表示同情,搖頭表示嘆唏,這些動作,運用之妙,功效無窮,端看每個人如何把握。三、多談對方感興趣的事:與人談話,這點很重要,這是雙方必須考量的。站在渡人修道的立場,我們有時便應牽就對方一些,盡量多談別人感興趣的事物及問題,這樣才能引起對方的興致,繼續談下去,在交談中促進彼此了解,達成共識,任何事物得以事半功倍。順著對方興趣交談,最能獲得認同,增進彼此情誼,距離拉近了,隔閡不見了,可以交換內心的話。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,此時已立於不敗之地,希望對方求道修道的美意,自然水到渠成。如何多談對方有興趣的事物,必須察言觀色,用心推敲,便立刻發現端倪,有了脈絡可循,然後運用自己的經驗與知識,與對方交談,一定談得很投緣。他已經把你當成知己了,還有什麼困難。會談話的人,不愁沒有話題,只要仔細觀察對方的形色,便可以找到很好的話題。四、把握多聽少講原則:話多不如話少,話少不如話好。要把時間、空間留給對方,讓對方多發表意見,我們可以在他的談話中,了解他的一些事情。不要把自己曝露太多,保持實力,待機而動,可以立於不敗之地。多聽少講原則,非常重要,這是發覺對方問題,深藏自己實力的不二法門。但是很多人把握不住,往往喧賓奪主,自己成了主角,這樣很快便被對方看透,每易被人摸穿。因此,多聽少講原則的最高境界,便是深藏不露,大智若愚,了解對方的多,便可以主動出擊,我們所希望的目的便達到了。五、語詞適當,勸人婉轉:談話的藝術,語詞最重要,必須講求婉轉誠懇,不打太極拳,讓對方覺得你夠朋友,是知心人,在委婉的談話中,彼此交換心得。勸人是較難的談話藝術,必須讓對方聽進去而能接受,除了用詞婉轉而外,語調亦必須講求抑揚頓措合宜,最能贏得信賴。除了上述應注意的地方以外,談話關係成敗至鉅。話不投機半句多。促膝談心至夤夜,這些都說明了談話的重要,因此,在這方面要特別注意,自己留心說話的藝術技巧,隨時修正,力求圓滿。具備良好的說話藝術,可收事半功倍之效。渡人修道,效用無窮。

理氣象三天論

  宇宙間不外乎理、氣、象三者。理無形無象,至虛至靈,為天地萬物之根源,《三易探原》有云:「無形之理;貫乎慾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之中;上理河漢星斗,五行得之而順布;下理十殿諸司,九幽得之而秩序;中理山河大地,萬姓億兆,飛潛動植,世間有情、無情品類得之,而各得其所。此理又超乎慾界、色界、無色界而外,為無極理天、最上之理、無為真靈,人得之而終古逍遙,萬劫常存。理者,無所不理,各得其理,故謂之至理。此理即降衷之維皇、賦性之上天、無極之至真也;在慾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之中,則不離乎氣,亦不雜乎氣;在慾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之外,則委氣獨立。自子會開天,至戌亥二會,天地終窮之期,慾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咸歸無有,而此理復生天地。故中華尊稱之曰上帝;西域尊敬之曰天主;合而言之曰道;曰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。萬物統體一真宰,物物各具一真宰,三教傳心,即傳此真宰之心也」。氣者,係屬太極,氣天也,為無極理天所化。其功用《中庸解》謂:「氣天上運星斗,下貫大地,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終始,流行不息,變而有常之天也」。氣天一名宗動天,《一貫探原》謂:「宗動天雖一氣渾圓,上貫星斗,下貫大地,中貫人物,屈伸往來,默運四時,終始萬類」。象者,象天也,係屬皇極,為太極氣天所化,即形形色色有實質可見的世界,在天為日明星辰,在地則山川動植礦。故,理為主宰,氣司流行運化,象係形象,乃顯示也。  理、氣二者,實乃經緯也。理主靜,常而不變;氣主動,變而有常;象則稟理氣而生者也。《一貫探原》日:「理者不動天也,氣者宗動天也,理靜為經,氣動為緯;經者靜而不動,常而不變,故曰五常;緯者流行不息,變而有常,故曰五行。此兩者同塞宇宙,同貫萬物,同在無臭無聲之表,盡入不睹不聞之中,而有可道可名、不可道不可名之分。可道可名者,宗動之氣,流行不息,有跡可尋也。不可道不可名者,不動之理,靜而能應,神妙莫測也。」  天地一元十二會,六會開物,六會閉物,子會陽升,午會陰降,午會猶如一日之正午,子會猶如一日之半夜。子會為開物之始,午會為閉物之始。自子會至巳會,自無入有,由理入氣,由氣入象,亦即一本散萬殊。自午會至亥會,自有還無,由象入氣,由氣還理,即萬殊歸一本。所以,午會是一元之中極大的關鍵,氣數周流至此有極大的變化,地球文明的創造盡在午會之中。而自子會開天,丑會闢地,寅會生人,原靈自無極理天降世。亦必在午會中,開始返本還原,故,《一貫探原》謂:「天地人物之性,子會入理,丑會入氣,寅會入象,歷卯辰巳六會,而萬象全矣。午會傳道,為自有還無之漸,故由象悟氣,自氣還理,此盡人合天,賢關聖域造詣之次第也。人之恆性,皆自無極理天而來,自理入氣,則拘於氣稟;自氣入象,則蔽於物欲,而來路迷矣!而自性昧矣!開天收天,維皇上帝之事也。….歷代諸聖,奉 上帝之命,降下塵寰,各立宗旨,教化愚蒙;如孔子以克己復禮立教;老子以歸根復命立教;釋迦以離一切相,一合理相立教。老曰,大道無形;孔曰,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;佛曰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三教究竟,皆教人由象返氣,自氣還理也。」  總之,理即道,係 無極老母之佛性體。此理貫徹天地萬物,萬物統體一理,物物各具一理;故在天謂之天理;在地謂之地理;在物謂之物理;賦與人謂之性理。氣即是太極陰陽,故謂之太極氣天。象係實質世界,故名之皇極象天。生的時候,係由理生氣,再由氣生象;壞的時候,象先毀,氣次之,理則永恆不變。故,理為本體,氣、象為外用。

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

一贯道基础知识

我在修道的过程中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一贯道,所以我就比较基础的问题总结后向大家进行回答,后学才疏学浅,答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各位前贤指正^^
1什么是一贯道?
答:一 就是唯一的意思,贯 就是贯穿,传授。道!就是通天大道。也就是明明上帝传给人类唯一的通天大道。一贯道又叫天道。
2什么是道?
答:道是宇宙的真理,万物变化的法则,人类通天的道路。
3一贯道的宗旨,行为准则是什么?
答:敬天地,礼神明,爱国忠事,孝敬父母,尊重师长,和睦相邻
4参加一贯道有什么好处?为什么要信一贯道?
答:(1)离苦得乐(2)克服困难(3)灵魂升天
5道在我们身体的哪一部分?
答:道在我们的思想中
6一贯道的道与道教的道一样吗?
答:不一样,道教的道不相信创造万物的上帝
7一贯道信奉什么?
答:明明上帝,弥勒佛,济公活佛,月慧菩萨,其中弥勒佛代表宽容大度,济公活佛代表抑恶扬善,月慧菩萨代表慈悲为怀
8一贯道相信生死轮回,因果报应,天堂地狱,世界末日吗?
答:相信,但成为一贯道徒死后灵魂升天堂,就可避免这些事
9一贯道有哪些神职人员?
答:点传师,讲师
10具备什么条件可以参加一贯道?
答:1,信仰明明上帝
2,办求道仪式
3,遵循行为准则
11一贯道的三宝?
答:一贯道的三宝是指玄关(通天之门) 口诀(通天密码) 手印(通天护照)